摘要:古人說:“少而好學,如日出之陽;壯而好學,如日中之光;老而好學,如炳燭之明。”
書伴人生
文化信使/瞿軍(四川) 編輯/昕晨
古人說:“少而好學,如日出之陽;壯而好學,如日中之光;老而好學,如炳燭之明。”
這段話,把人生三個最重要的學習階段比喻得非常恰當。少年讀書,猶如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,充滿朝氣,充滿希望,同時學得進去,吸收好,收益大。中年時,擔負著社會、事業(yè)、家庭多種職責,能常常抽點時間讀讀書,補充些新知識,使自己始終跟上時代步伐,雖讀書時間少點,讀書選擇難點,但如正午陽光,光芒萬丈,學得是時候,用得也正當時。步入晚年,如果常懷一顆老驥伏櫪、志在千里之心,在安享晚年生活的同時,常伴明月與清風,不時翻翻舊書,也好。既怡情,又寄懷,養(yǎng)身亦養(yǎng)心。
我的切身體會是:少年時求知欲強,讀書不知疲倦,晝夜一本,如饑似渴,恨不得馬上就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,記性也好。步入中年,雖也多與文字工作打交道,但讀書時間少了不說,還很難靜下心來讀完一本書。這些年,自己面臨中老過渡之際,生活趨于穩(wěn)定,女兒也已長大成人,求學遠方,反而比三四十歲時更能靜下心來看看書,寫點小說、隨筆和日記。讀書時間多了,讀的書也相對較多較雜,每月用于買書買雜志都是一筆不小的支出,但開心。唯愁書買多了往哪放。讀過的書,當廢品處理又心不甘、情不愿,一直找不到一個好的處理方法。書桌上,廁所里,書架書柜,客廳沙發(fā)上,枕邊,無處不有。
我認為,讀書的過程,是一個良性循環(huán)的過程。知識圈越大,吸收的知識越多,求知的欲望也更強烈。許多時候,寧愿放棄陪朋友閑聊或聚會,也想呆在自己書屋里,靜靜地看幾個小時書。我想,這一生恐怕與書結緣相伴了。行多遠,讀多久的書。
小鏈接
瞿軍,今日朝陽網(wǎng)文化信使,居四川綿陽。四十年讀書不輟,堅持筆耕,發(fā)表小說、散文及詩歌作品百余篇。著有散文集《心靈的旅行》、小說集《橋頭堡》。